一、前言
长期以来,教学媒体的变化最为明显,而教学方式的变化则相对缓慢。微课的出现,是时代变化引起的教学系统的新变化。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人人有手机的时代已经到来。现今的大学校园,随处可见学生们拿着自己的手机在上网。下一步的发展,几乎可以肯定人人都可以用自己的随身通讯设备上网学习,因此让每个学生自带信息设备(手机、平板电脑、MP4播放器等)来上课的目标终将成为现实,而传统的“课”的组成也将会发生变化。教师不使用“翻转课堂”就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在信息时代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微课的产生和发展给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打开了一条新的出路。微课带来的不仅是高校教育的革新,更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革新。那到底什么是微课?微课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它会对高校教育带来怎样的影响?目前存在着哪些困难?本文试图对以上一系列问题做一个较为全面的解答。
二、微课的定义及组成
究竟什么是微课?人们的理解五花。 “微课”是指以视频或音频为主要载体,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简短、精彩、完整的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是最近从“翻转课堂”中涌现出来的新概念,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形式,它一般以5~10分钟的时间来讲述某个专题的内容。微课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一个完整的“微课”应该包括教师提供的“微视频”(即将课堂录制的课堂实录视频或音频等进行切片,做成一个个的教学片断),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教学设计)课堂上师生的交流学习活动以及课后作业反馈体系等。微课既有别于传统的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件、教学案例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之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目前,国内的微课形式还处于发展初期,这种方式并没有大规模进入正规教育的课堂中,基本处于应用探索期。
三、微课的特点
微课的特点可以用“短”、“小”、“精”、“悍”四个字来高度概括。其中“短”指的是视频或音频长度短;“小”指的是涉及的主题小;“精”指的是视频或音频的设计、制作、讲解精良;“悍”指的是学习效果震撼,令人难忘。微课的第一个突出特点是“微”。微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相较于传统的45分钟一节课的教学形式而言,大多数微课视频或音频都在10分钟以内,因此又被形象地称为“微课”。微课能在短时间内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这一点已经得到相关心理学研究结果的证明。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学到最关键的内容而不会感到疲劳和注意力分散,小于10分钟的时间长度非常符合学生的视频驻留规律和学习认知特点。
微课的另一特点是主题突出,高度聚焦。相对于一节课要讲授众多内容的传统课堂,微课的每个视频或音频都是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主要为了突出一个知识点(如重点、难点)或解决一个问题,针对性较强,更适合学生的需要,学生查找起来也更方便。微课还有一个特点是使用方便,资源容量较小。视频或音频是通过网络发布的,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用人能根据需要,随时暂停、回放,有利于学生自由自主地学习。就大小而言,微课视频一般在几十兆左右,学生可流畅地在线观看相关资源,传播方便,实现移动学习。
四、基于微课的高校教育信息化改革
基于微课的高校教育信息化改革需要从三方面人手,教师、学生和学校缺一不可。
1.教师层面。首先教师要改变固有的教育观念,“革”自己的命。观念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教师要勇于打破自己在分数至上教育环境中形成的固有的教学模式和习惯,让自己处于一个全新的,内心没有确切把握的动荡状态之中。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质,掌握信息时代新的教学方式。许多老师由于年龄的关系,对于电脑的熟悉程度甚至不如学生。大多数老师只会利用电脑进行简单地上网浏览、文本编写、课件制作等,而对于其他软件和技术的涉及相对比较少,这就使教师对教学视频的编制等技能相对缺乏。微课视频的制作一般会涉及视频编辑、音频处理、动画合成等技术。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师必须要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素养。再次,教师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师需要从微课的选题开始,在微课教学设计、视频录制、教学反思等过程中做大量的精细工作,同时要求在几分钟内描述并讲清楚一个知识点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重大的挑战。这些都要求教师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修养。最后教师要调整心态,做好角色转变的准备。教师将走下圣坛,由圣人变为触手可及的导师。从过去的内容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教练。通过网络论坛,教师能提前了解学生的困惑,这样可以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消化。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并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研究解决问题。
2.学生层面。学会分配时间。学生需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并在课后完成微视频的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首先学习最需要的知识。提高发现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学生应主动思考,能从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发现有关的问题,同时带着问题学习,并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能及时有效地与老师进行沟通。再次,学生同样要调整心态,做好角色转变的准备。每个学生都将是学习的主角。学生要更加突出学习的自主性。若学生不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过程中,则翻转课堂的微课改革将无法推进。
3.学校层面。做好宣传推广工作。学校应将制作微课、推广微课、应用微课作为一项重要活动来抓,加强微课的实践与应用以及优秀微课在全校范围的推广。搭建环境平台,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环境平台既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学生适应竞争、合作学习的平台,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坚实阵地,提供设备及技术人员保障。可以由现教中心等技术部分牵头组建一支相对稳定的技术支持团队,解决教师在视频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对教师提供技术指导,同时提供完备的微课录制工具,制定优惠政策机制。在学校中加强宣传,建立一些相关的鼓励、奖励措施,同时将微课的建设纳入日常课程建设体系中,并在教师的各类评聘中建立关联机制,激励教师参与信息化改革的热情,大力开展微课培训。
五、存在的问题
微课从一开始的参照国外经验到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构想,再到现在的发展,是在逐渐发展走向成熟的阶段,其便捷性、实用性和移动性的特点深受家长、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微课教育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但其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长期的传统教育环境使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足,习惯被动接受填鸭式的知识灌输,不喜欢主动学习、思考,不擅于找出问题,更不擅于提出问题,且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自身的转变,这些会直接影响微课的效果。与此同时,高校教育的信息化改革能否成功特别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学生自主探研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协助者作用,当学生遇到困难打退堂鼓的时候要能及时跟进,给予引导和鼓励。而事实上,由于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一般在l:30甚至1:50,因此一线教师很难做到兼顾班上每一个学生,这多少使微课的效果打了折扣。教师的信息化素质不过硬也是微课的一个软肋。由于微课时间较短,因此需重视每一秒,视频的拍摄制作需尽量精致,而且应尽量加上字幕。微课的第一步就是要求教师创建教学视频,这对许多不善于运用相关软件的教师来说是一大考验。教师在微课的设计制作方面往往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技术成了许多一线教师设计开发微课的拦路虎。微课的设计制作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会设计到很多细节问题,而很多技术上的问题又需要有理论来指导。因此,要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质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教师的职业素质需要提升。微课教育体系看似弱化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实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微课的制作常常需要教师打破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烂熟于胸,能够信手拈来,对知识点有深度的理解,要有高度的知识驾驭能力。同时,微课要求教师能通过学生或师生间的交流以及作业完成情况来分析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相较于传统的“有据可依”的一刀切式的分数论教学法,教师要从主导变为引导,还需换位思考,充分理解和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需要,这对教师的职业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
总体来说,目前的微课以课堂教学片段为主,一般只讲授一个知识点,在系统性和完整性方面显得较为薄弱。因此微课不能仅仅流于表面,在兼顾“碎片化”和“知识脉冲”的同时仍然需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要注重微课之间的过渡与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