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柳叶刀》杂志发表了21世纪全球教育专家委员会撰写的题为“新世纪的医学人才:在相互依存 的世界,为加强卫生系统而改革医学教育”的报告,呼吁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要用全球化的视野看待 医学教育,在设计医学教育时要更宏观、更具有全球性观点,培养有能力思考全球公共卫生和卫生公平问题的
医学人才。
1 全球健康的概念与特征
全球健康是对促进健康和实现全球健康公平的一个学术、研究和实践的领域;关注跨国界的健康问题、影响因素和解决方案;包括但不限于医学学科,提倡跨学 科的协作;是 基 于人群预防与个体临 床关怀的综合体。全球健康强调全球合作和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具
有跨学科性质,借助全球外交和全球治理来实现。
全球健康的前身为国 际卫生 (international health),其起源可追溯到14世纪的跨国检疫制度。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成立标志着国际卫生体系的正 式形成。在世界卫生组织的组织和倡导下,全球疾病控 制、健康促进、卫生保健服务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步入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的发展模糊了国家与国家、卫生与非卫生、医学与其他学科的界限,催生了全球健康概念。2010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全球健康与外交政策”决议,全球健康取代“国际卫生”成为国际公共卫生领域的术语。
随着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的截止,全球卫生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使世界卫生领域面临新的挑战。首先,世界范围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健康差异,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仍然存在着健康不平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卫生状况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在国家内部,社会经济地位所导致的人群健康差异依然存在。
其次,全球化模糊了地域界限,使人口流动更加便捷和频繁,加速了疾病蔓延,尤其是传染病的传播,带来了更多的跨国卫生问题。SARS、H1N1流感、塞卡病毒感染等疾病的流行,给世界卫生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
最后,在一些传染病全球大流行的同时,老龄化、生 活方式、烟草、气候变化、过度城市化等,成为影响人群健康的重要 因素;慢性病、精神疾病、伤害等呈上升趋势,人群健康需求不断提 高,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
2 全球健康对医学人才的要求
随着全球健康形势的变化、卫生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维持成
本也日益高昂。传统的卫生体系需要变革,医学人才培养也需要进行相应调整。而当前的医学教育却因为分散、过时而僵化的课程体系,不能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应对,全面检查和重新设计医学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实践证明,全球健康教育对解决全球疾病负担、保护和改善全
球人口的健康有着深远影响,对提高学生临床检查技能和临床判断
能力,提高文化敏感性和对卫生系统的关注,甚至职业选择产生了积极影响。 全球化时代的医学生应具备:(1)全球化视野:重视全球化过程对健康的影响,关注全球范围的人群健康和健康公平性,用全球化的视野分析政治、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2)多学科的知 识:基于健康影响因素和干预方式的多样化,医疗人员需要了解不同 文化背景下医疗体系的差异,具有跨文化的交流能力,为不同人群提供恰当的医疗服务;(3)疾病综合管理能力:具备包括疾病预防、健康促进和疾病治疗的综合知识与技能,适应卫生服务多元化的要求;(4)全球卫生 治理能力:应对传染病、控制慢性病,改善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加强卫生体系和增进卫生公平性等全球卫生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越来越多的参与全球卫生治理,将需要更多具备全球健康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
3 全球健康在医学教育中的实践
为了适应全球化对医学人才的需求,顺应全球健康的发展,各国陆续开展了全球健康教育。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1961年率先成立第一个国际卫生项目--“国际卫生分支”(1967年更名为“国际卫生系”),至2011年全美已有超过250所高校开展全球健康教学、有71所高校开设全球健康课程;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许多大学也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开展全球健康教育成为国际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把全球健康的内容融入医学教育的核心课程,并采取不同措施将其整合到医学课程中,如开设全球健康选修课程,把全球健康作为临床前期课程,提供国际临床选修课程等,不断尝试新的教学实践。
全球健康涉及包括基础、临床和公共卫生在内的医学学科,以
及管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不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差异较大,授课时间从几周到几个月不等(非 全球健康专业),授课方式包括课堂讲授、专题讲座、小组讨论、专题讨论等形式,一般都开设有实践课程,如在美国、加拿大及欧洲较为常见的“国际临床选修课”(int-
ernational clinical electives,ICE),就是一门在发展中国家的卫生实践课程。
尽管各国全球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形式有所差异,但都基于一个共同的认识--多学科性和跨学科、跨部门性是全球健康的基本特征。为引导和促进全球健康课程的发展,全球健康大学联盟(Consortium of Universities for Global Health, CUGH)在 2013 年专门成立了全球健康能力小组委员会,经过近2年的研究,于2015年发布了《确立21世纪医学专业人员的全球健康能力》报告。报告采纳了Koplan等对全球健康的定义,根据学生教育和职业目标差异将全球健康的能力要求划分为:全球公民水平、探索水平、基本操作水平和高级水平四个层次。其中,第一个和第三个层次被视作是全球健康能力的关键层次,在这两个层次的能力要求:全球疾病负担、全球卫生与医疗照护体系、健康社会决定因素、能力强化、合作、参与和交流、伦理学、专业实践、健康公平和社会公正。每一知识领域又被细化为不同能力要求,并从知识、态度与技能方面进行区分。
全球健康能力标准的制定,为各国开展全球健康教育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使各国在人才培养上逐渐趋同:强调依据全球疾病特征开展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在不同卫生体系环境下的实践能力,提倡开展跨文化的交流与协作。但值得注意的是,该标准更多的是参考北美地区 的实践而制定,不同国家、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4 我国全球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相比欧美国家,我国的全球健康教育起步较晚。除一些开设了全球健康专业的学校,目前绝大多数院校都还没有开设全球健康课程,原因如下。
第一,认识不足。全球健康关注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强调卫生公平,其影响因素如气候变化、生活方式等也是全球性的健康决定因素。遗憾的是,全球健康教育尚没有引起我国医学教育界足够的重视,没有被纳入医学教育的视野。部分医学教育者没有树立全球健康的概念,不能意识到全球健康是促进人群健康、应对健康差异的有效途径。缺乏对全球健康的正确认识,导致了全球健康在医学教学中的缺位。
第二,培养结构固化。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一直以来具有结构的稳定性,灵活性不够。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全球卫生形势的变化,需要改变传统的医学教育中非发展式的结构惯性,优化结构,
及时调整,以顺应新形势下卫生体系对医学人才的要求。
第三,人才培养与健康需求不匹配。当前的医学教育仍然是以
患者为中心、以疾病为重点,围绕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两大板块设计教学,以临床技能训练为主;忽略对“人群健康问题的甄别与分析、疾病预防与管理、协作与沟通”等能力的培养,毕业生不能适应全球健康 形势下卫生服务的要求。
第四,缺乏全球健康实践。全球健康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全球治理,因此实践能力和行动力是全球健康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就全球健康而言,传统的以医院为主 体的实践活动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需要提供更多的实践场所与机会,尤其是具有差异性的卫生系统的实 践经验更为重要。
5 应对全球健康的需求,改革医学教学
卫生全球化的持续发展,要求未来的医学专业人员具备应对不断变化的全球卫生形势和管理日趋复杂的卫生系统的能力。如何在医学教育中开展全球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全球健康能力?
5.1 树立全球健康理念
除了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者更应该具备全球健康的基本知识。要正确认识和理解人群健康差异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全球性的健康社会决定因素。在人群健康干预手段上,重视疾病预防,整合生物医学以外的学科;从整体医学观出发,以全球化的视野,关注全球健康公平、促进全人群健康。
5.2 以全球健康能力为导向改革课程设计
当前全球卫生面临多重挑战,需要卫生体系积极应对,医学教育要顺应卫生系统变革要求,培养具备全球健康能力的医学人才,依据全球健康能力标准,从全球 疾病负担、全球卫生与医疗照护体系、健康社会决定因素、健康公平和社会公正、参与和沟通、伦理学、专业实 践等11个方面改革医学教育,充分认识当前全球卫生的形势,以现代医学模式为指导改革课程设计。
然而,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医学院校课程仍然是基于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基础-临床”两大板块,对公共卫生课程缺乏足够重视,显然不符合当前全球健康的特征。需要转变传统的课程设计,强化“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重要 性,将社会医学、健康促进等课程纳 入必修课。使学生认识到,需要从日常生活环境和社会结构性因素入手改善人群健康。并通过后续课程的学习,了解 全球化对健康的影
响和如何通过全球治理促进健康。
5.3 实现全球健康与现有课程的有机融合
如何在医学教育中有效地开展全球健康教育?开设专门的全球健康课程(global health curriculum, GHC)无疑是重要而且也是最佳的选择,但在医学专业课程繁多、可供选择的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在现有的课程中为GHC提供一个恰当的教学时间?把全球卫生观念整合到现有的课程和实践中,更加重要。例如,讲授传染病控制时,可以比较世界各国的免疫接种率差异,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国家经验。讲授慢性疾病时,可以以发展中国家日益增加的肥胖、吸烟人口为例。 这种主流化的全球比较观点,既能丰富现有课程,也减少了对额外的时间和空间的需 求。Drain等也提出,可以首先考虑把全球健康的主题整合到医学课程中,提供一些国际公共卫生、医学人类学、全球卫生经济等方面的相关内容,例如,把“健康影响因素”和基础、临床课程中的病因分析相结合;将全球健康与公共卫生课程整合也是一个有效的方式(在流行病学、统计学等课程中,增加全球健康的内容和能力训练,如把“疾病负担”的内容融入流行病学教学中)。
增加选修课程,丰富课程设置。在低年级开设全球健康选修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健康、投身全球健康事业。将全球健康的相关学科群,如医学伦理学、健康法、外交学、国际政治经济学以及其他的通识课程,设置为选修课,由学生依据兴趣自由选择。
5.4 加强合作,开展全球健康实践
在不同环境下的医学实践是丰富学生全球治理经验的重要途径,是全球健康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ICE的形式,选拔学生到境外(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卫生实践。通过网络和远程技术获取免费的课程资源、实现不同国家的同步教学,是开展全球健康教育的新途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开展 的全球健康课程的远程教学实践活动,为开展GHC的国际合作提供了参考。
就我国而言,现阶段可以考虑将临床实践的时间划出一部分,或是利用假期开展全球健康实践。具备条件的高校可以以国际合作项目为载体,选派学生参加境外实践和学习;或是以“国际交换生”项目为基础,选送学生到境外交流,地区不局限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可以。Francis等提出,全球健康也包括对卫生资源缺乏地区的本国人口的关注,学生在GHC中获得的技能和知识,同样适用于国内和海外地区。因此,对尚不能开展国际项目的学校,可以尝试与地方政府或机构合作,组织学生开展跨区域的实践,鼓励到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开展各种健康实践。这同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全球健康能力,增加对卫生系统和人群健康状况的认识。
在全球化的时代,需要具备全球化视野、有跨学科综合知识,能够应对全球卫生挑战的医学人才。要以全球健康能力为导向,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将全球健康融入医学教育中,借鉴各国经验,推动我国全球健康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