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站点首页>>医教研究>>正文

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指数得分全面提升 ——2018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

2018年12月28日 16:25  点击:[]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20185—6月在全国31个省区市开展了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这是继2016年后的第二轮全国性调查。此次调查在第一轮基础上,根据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对调查问卷进行了修订,对抽样学校进行了完善,包含了一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国家示范性高职,同时增加了教师调查对象,从学生、教师和雇主3个视角共同反映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因此,2018年调查更具科学性、代表性、综合性和时效性。

此次调查共有356所高校4.98万名毕业年级学生和1.78万名教师参加,其中,普通本科院校187所、本科学生2.62万名和本科教师0.94万名;高职院校169所、高职学生2.36万名和高职教师0.85万名。学生问卷有效样本量4.93万份,其中本科为2.59万份,高职为2.34万份;教师问卷有效样本量1.69万份,其中本科为0.89万份,高职为0.8万份。同时,雇主满意度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0.54万份,其中本科雇主为0.31万份,高职雇主为0.23万份。

调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和雇主为参照,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

一、主要结果

此次调查从总体情况、突出方面和不同群体认知比较3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总体情况

1.2018年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指数得分全面提升。2018年全国高等教育总体满意度指数为73.2分,教育质量满意度指数为71.0分,教育公平满意度指数为72.7分,教育环境满意度指数为71.6分,分别较2016年提高4.7%4.3%4.3%2.7%

其中,全国本科教育满意度各维度指数得分较2016年提高3.7%—6.0%,高职教育满意度各维度指数得分较2016年提高1.4%—3.4%,本科提高的比例高于高职。

2.高等教育满意度中高西低的空间格局没有改变。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高等教育总体满意度指数为73.7分,中部为73.8分,西部为71.4分。中部略高于东部,西部最低。在教育质量、教育公平和教育环境维度上,中部也高于东部,西部最低。这种格局与2016年相一致。

本科和高职教育满意度,除个别维度外,各地区的格局是中部最高、东部居中、西部最低。

从八大经济区来看,东北(黑吉辽)、北部沿海(京津冀鲁)和东部沿海(江浙沪)的高等教育满意度指数位列前三,分别为76.375.074.2

3.高等教育满意度的学校特征差异依然存在。双一流建设高校满意度高于普通高校;国家示范和骨干高职的满意度高于一般高职;公办高校满意度高于民办高校;老本科满意度高于新建本科;综合性院校、理工院校的满意度居中,民族、语文和财经院校满意度偏高,林业、师范和体育院校满意度偏低。

(二)突出方面

1.师生在最满意和最不满意方面有较多共识。在最满意的10个方面,本科师生和高职师生之间的最大公约数有6项,分别为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处理不诚信行为的规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教师备课充分性和考试评分公平。

在最不满意的10个方面,本科师生和高职师生之间的最大公约数有3项,分别为国际化资源、学校管理的学生参与权和餐饮服务。

本科师生之间最不满意的方面共识多,分别为课程内容吸引力、教学方式吸引力、学生参与科研、学术讲座吸引力、国际化资源、师生课外交流时间、学校管理的学生参与权和餐饮服务等8项。相较而言,高职师生则分歧要大一些,但也仍有4个相同项,分别为学生参与实践创新机会、国际化资源、学校管理的学生参与权和餐饮服务。

2.思政课程在大学生喜欢的课程中榜上有名。在开放题作答中,大学生填答了自己最喜欢的3门课程。大学生填答的课程数总计1920门,本科生和高职生分别为1017门和903门,所列课程12%为公共课程、88%为专业课程。其中,填答频次最高的课程,即大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位列前三的依次为英语、体育和数学。思政课程出现在课程总名单中,在公共课程中占比约为9%,高于本科的计算机和高职的语文。这说明思政课程已在逐步被更多大学生喜欢。

3.课程、质量和管理等是大学生意见和建议的聚焦点。在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的开放题的10多万条作答中,本科生的意见和建议主要集中于增加课程与实践机会、改善学习环境和宿舍条件、加强管理和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教学质量、有效组织活动等方面。其中,教育质量方面的9个子类中,关于课程、师资和教学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分别占比31%24%10%;教育公平方面的8个子类中,关于选课、学校管理参与权和奖学金的意见和建议,分别占比24%23%18%;教育环境方面的9个子类中,关于宿舍、社会实践和食堂的意见和建议,分别占比28%26%25%

高职生的意见和建议主要集中于完善人才培养和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加强与企业合作、增强专业技能教育等方面。其中,教育质量方面的9个子类中,关于师资、课程和实习的意见和建议,分别占比31%24%12%;教育公平方面的8个子类中,关于学校管理参与权、奖学金和特长发挥的意见和建议,分别占比26%14%12%;教育环境方面的9个子类中,关于社会实践、食堂和宿舍的意见和建议,分别占比35%27%27%

(三)学生、教师和雇主的认知比较

1.大学教师的教育质量、教育公平和教育环境满意度指数都高于学生,高出1—3分,其中,教育公平满意度指数高出最多。原因可能是教师更多站在学校立场上看待学校各方面工作,教师主观认同感要强于学生。

2.学生、教师和雇主都一致认为,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有较大提升,外语能力、写作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效果较弱。不一致的方面,教师认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有较大提升,但学生和雇主不完全认同。

3.学生、教师和雇主都一致认为,大学生的责任心、主动性和集体感等品质有较大提升,好奇心、热情和诚实度等培养效果较弱。不一致的方面,教师认为学生的遵守规则意识有较大提升,但学生和雇主不完全认同。

二、基本结论

此次调查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党组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决策部署与政策实施,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从题目来看,各题满意率介于50%—90%之间,本科生的中位数为72%,高职生为75%,高于中位数则视为较满意。初步分析,形成以下几方面结论。

(一)国家重大政策得到较好落实

1.“学生中心教育理念在高校办学实践中逐步确立和落地。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首要职能、核心职能,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科研机构的本质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大学生对人才培养总体上比较认可。75%76%的本科生、高职生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学校都落实得较好,分别比2016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75%78%的本科生、高职生认为,学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实现得较好,分别比2016年提高了5—6个百分点。

20世纪80年代美国开启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改革,其核心观点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又称为新三中心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我国教育政策中也早有体现。比如,2010年颁发的教育规划纲要指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地;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这一理念当前又有新的发展。在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高校要以学生为中心办教育,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中心评价教育,以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评判教育的成效。

2.高校办学基础能力提升政策效果显现。经过多年的持续投入,目前我国大学硬件条件都有很大改善,有的学校硬件条件同世界一流大学比没有太大差别,此次调查结果从侧面验证了这个判断。80%左右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学习场所(图书馆、教室等)、实验室设备和资源、校内实训基地设施设备、网络资源和数据平台能满足学习需求,学校运动场地和体育设施能满足活动需求,分别比2016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这表明高校的办学硬件条件更硬

3.思政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在高校得到有效落实。近两年,教育部党组加强和改进思政教育工作,促使思政课程位列学生喜欢的课程榜单,说明思政教育抓出了成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在两轮调查中,都是大学生最满意的方面之一。87%83%的本科生、高职生认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得到有效资助,说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在高校持续得到有效落实。

(二)高校内部建设得到更多认可

1.高校管理规则公平得到高度认可。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政策的重要价值取向,高校管理要体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和要求,形成依法依规、宽严相济、科学管用的学生管理制度体系,必须将公平价值取向贯穿其中,并落实到管理的各方面和各环节。大学生对高校管理公平较满意,尤其是规则公平和机会公平。超过80%的学生认为,学校对学生作弊等不诚信行为的处理恰当,学校课程考核中教师给学生的评分公平,分别比2016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

2.创新创业教育在改革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给第三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回信,极大激发和鼓舞了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热情,高校也在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尽管仅69%71%的本科生、高职生认为学校为鼓励学生的创业提供了有效的支持,但这些方面已发生向好的变化,分别比2016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仍需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关键环节上深入推进。

3.高校协同育人在低评中好转。《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指出,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建立高校与社会用人部门合作更加紧密的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培养目标、教师队伍、资源共享和管理等方面的协同机制,强化科教协同育人,深化国际合作育人。调查显示,60%左右的学生表示高校在校企合作、参与科研和国际资源等方面的学习支持条件较弱,包括参加有组织的课题研究或学术讨论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开阔国际视野的机会、参与其他机构协同培养的机会等。这些方面尽管绝对比例不高,但相比2016年也提高了3—5个百分点。

4.高校校园文化蕴含正能量。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校风。大学生对学校校风、教师职业精神、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满意度较高。80%78%的本科生、高职生对学校校风表示满意,88%左右的本科生和高职生对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教师职业精神表示满意,同时他们也对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充满期待。

(三)存在问题

大学生不满意的方面主要集中在教学环节,包括课程结构、教材的前沿性和实用性、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课堂上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及时反馈、师生课外交流等,应引起高度重视。

1.课程结构及内容的吸引力仍显不足。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我国高校还存在一些内容陈旧、轻松易过的水课。调查显示,不足70%本科生认为学校课程结构合理;72%左右本科生认为学校课程教学质量高,较2016年提高11个百分点,在各题中提高幅度最大。仅有62%本科生认为学校的课程内容对自己吸引力大,虽提高了7个百分点,但仍偏低;73%左右高职生认为专业课程内容实用性强、课程教学中动手实际操作的机会多,属于偏低水平。应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把水课变成金课

2.教师教学方式转型任重道远。大学生对教师教学方面满意度不高,仅有59%本科生认为教学方式特别吸引自己的任课教师多,低于69%本科生认为课堂教学中师生和生生研讨机会多、教师安排的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好、任课教师能及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虽然这些方面已经比2016年提高了几个百分点,但整体水平仍偏低。仅51%本科生和58%高职生对任课教师与自己进行课外交流的时间表示满意,都处于最不满意的10个方面之列,且高职生比例较2016年下降了2个百分点。正如有学者指出,传统的系统知识传授模式在高校讲坛上根深蒂固,短时期内难以完全改观,形成这种教学模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文化传统因素外,还受教师行为习惯模式和方式的便利性影响。

3.实践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块短板。《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制定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办法。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支持高职学校学生参加企业技改、工艺创新等活动。调查显示,不足70%本科生认为学校安排的理论课程与实践(实验)课程的比例合适,仅62%高职生认为学生参加企业技改、工艺创新等活动的机会多。认为课程教学中动手实际操作机会多的高职学生比例,比2016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

4.大学教育的质量未完全获得企业雇主认可。企业雇主对大学教育质量评价不高,约53%国企雇主表示满意,不足30%民企雇主表示满意,国企雇主评价要高于民企雇主,原因可能是国企更容易招聘到优秀大学毕业生。不足40%的雇主认为大学培养过程的理论知识教得扎实、在校期间实习质量高。高校人才培养与实践需求存在一定程度脱节,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空间大。

三、政策建议

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5点建议。

(一)加强高校教师专业化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与培训

目前,尽管多数高校对教师专业发展给予一定程度重视,设立了教师发展中心,但在教师教学技能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够,多数高校教师岗前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教学技能培训,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存在不足。建议加强教师专业化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与培训,一方面要改革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适当引入教育教学技能方面的课程与训练;另一方面高校要对新入职的教师进行为期23个月的系统化集中培训,帮助新教师掌握基本教育教学技能。

(二)建立制度化的高校师生课后教育交流机制

密切的师生交流是提高大学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当前,多数高校没有固定的教师课后办公时间,国家也没有相关文件规定。针对学生和教师都对师生课外交流满意度低的问题,建议加强师生课后交流环节,为师生交流提供必要的场所和条件,规定教师每周有一定的课后办公时间,以便于学生课后能够在固定的时间找到教师,同时合理适当地运用社交媒体增加师生的课外交流与互动,鼓励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及时且有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

(三)建立和完善高校教学定期诊断机制

教研室集体备课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我国高校的优良传统,新时代应该继续发扬。通过教师集体备课,建立和完善教学定期诊断机制,定期研究和改进教学问题。同时,充分发挥第三方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有关大学生教育教学等方面满意度调查,并将调查结果纳入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

调查发现,大学生学习方向越明确、越努力,则越满意。高校应为大学生成长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全过程、全方位的支持,构建以高校为中心、以政府为依托、以专业协会为辅助的生涯发展教育体系,帮助大学生制订适合自身发展的生涯规划,促进学生分阶段实现生涯发展目标。高校要密切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邀请相关行业人士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对话和专业教育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行业企业需求,树立职业精神,提高就业能力。

(五)强化大学生外语和写作等通用基础能力

外语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大学生必备的基础能力,但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外语能力和写作能力偏低是一个突出问题。大学生外语能力不高,说明我国高校外语教学效果不佳问题长期存在,仍没有改观,应引起高度重视,改革大学外语教学,更加注重以语言运用能力为本,扭转应试倾向。针对大学生大学期间写作能力偏低的问题,建议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作明确要求,以写作训练为抓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