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职业教育中贯彻落实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职业院校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基本办学模式,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较为重视学生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的培养,具有鲜明的类型特征。但是,在职业院校同样也存在对劳动教育功能较为忽视、学生日常生活劳动不够积极、专业课程融入劳动教育形式单一、社会实践性服务劳动缺乏组织等问题,需要对企业顶岗实习等成功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探索一种具有职教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
一、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基本特征
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类型,这就决定了在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具有自身特点。相对于中小学和普通高等学校而言,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具有专业性、职业性、多主体性等方面的基本特征。
(一)在形式上,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与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习惯养成和职业启蒙目标不同,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是专业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高校劳动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间接性、辅助性作用不同,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属于未来职业工作内容,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直接性和等同性。很长时间以来,职业教育一直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努力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特别是在现代学徒制推行过程中,职业教育有两个教学场所、两类教学主体,并不是单靠职院校全面完成人才培养过程,在企业的生产性劳动既是训练学生劳动技能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过程。
(二)在内容上,劳动教育与职业标准相结合
国家正在实施 1+X 证书制度改革,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种制度不仅要求职业院校学生达到必要的知识水平,还要达到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譬如,机电技术专业,学生需要在掌握现代机电设备知识的同时,形成故障诊断和排除能力,熟练执行安全操作规程;老年照护专业,学生不仅要熟悉人体肌肉组织、骨骼组成、膳食搭配等生理学、营养学知识,还必须具备娴熟的动作技能和人爱生命的仁爱之心;农业植保专业,学生必须亲身经历农作物的育种播种、田间管理、收获仓储的全过程。因此,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不仅要达到专业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还要达到相应职业等级的标准要求。
(三)在主体上,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决定了教育主体包括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两个方面。校内教师主要负责专题教育课程、日常生活劳动、校内外公益劳动和校内专业课程中劳动教育内容的渗透,实现认知结构和劳动价值观的转变;校外教师主要是结合顶岗实习开展生产劳动教育,将生产知识学习、生产技能训练和生产劳动教育融为一体。在企业生产实习现场的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劳动者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体验产业工人的劳动情感,通过实践检验学生在生产中的心理适应能力和价值认同水平。
在学习资源、教学方法和教育评价等方面,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也都是直接服务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具有知行合一、学做一体的特征。
二、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基本功能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是人才培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教育最能体现全面效果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劳动教育始终内隐于实习实训、职业指导和专业教学之中,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但是,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尚未形成,教育功能还没有全面发挥,教育效果评价也有待完善。 从职业院校和发展的实际来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需要完 善以下方面的基本功能。
(一)促进学生职业理想形成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主要面向知行合一、手脑并用的职业活动,学生对未来职业活动的充分认知和高度认同是教育效果的可靠保证。但是,由于基础教育中劳动教育的缺失,职业院校学生的生涯规划很不完善,对生产和服务一线的职业岗位并不是十分认同,甚至不少学习者以升入普通高校为目的。因此,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首要功能,是帮助学生树立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理想,保证职业教育的正确方向,为专业学习提供充足动力和思想保证,成就职业学习者的精彩人生。
首先,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由于分工的需要,所有职业劳动都是一种无差别的社会劳动,对社会有着同等的价值。“干一行,爱一行。”这是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最重要的价值观目标。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技术发展水平具有明显梯度,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手工劳动在很长时间内将会长期存在,在职业劳动中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认同,认识本职业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是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也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领域。
其次,明确个人职业定向。职业教育中的每个专业一般都面向一个职业群,学生可以在日常劳动、公益劳动和生产性劳动中发现自己的素质禀赋和认知特点,从而确定具体的职业方向。譬如,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面向老年护理保健、 老年服务管理、老年社会工作等职业岗位,技能熟练者可以选择操作岗位提高效能,善于规划者可以选择管理岗位以整合资源,沟通能力较强者可以选择社会工作岗位以更好地惠及民生。如果仅靠书本学习和校内学习,学生就很难发现自身所具备的职业优势。
再次,培养深厚的职业情感。职业劳动不仅要使用工具加工产品,还要适应劳动组织中的劳动关系。职业院校学生需要热爱未来的职业,更需要与行业人员形成相近的职业认知和职业道德,融入本行业的劳动共同体。通过参加生产性劳动,可以逐步形成良好的职业生态,让自己成为行业中的一个分子,这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下所不能实现的。即使在学生技能大赛等活动中获奖,也无法替代在真实生产劳动组织中的磨炼。
最后,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职业院校学生要在未来的职业劳动中获得生活保障,在劳动过程中施展自己的才能,全面发展自身整体素质,在职业活动中成就人生。恩格斯指出:“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 通过生产劳动,学生可以真正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产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灵感,提高创新能力。职业劳动将伴随学生的职业生涯,是人生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二)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养成
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生产和服务一线的技术和技能人才,需要具备企业一线人员所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避免出现人身设备安全事故;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不让不合格的产品流入下一个工序;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努力减少物料消耗,降低生产成本;遵守绿色生产规范,减少生产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持续地改进技术,与团队成员协同创新,等等。
学校内部教育活动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具有一定的作用,可以建立和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环境意识、成本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但要实现这些观念的内化,成为自觉的行为,还需要在生产环境中进行较长时间的熏陶。生产劳动教育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至少具有以下作用:一是在现实生产环境的熏陶中实现素质养成。企业发展直接影响着职工的切身利益,企业职工的各种生产行为并不是为了“答卷”“交作业”,而是与生产作业的正常进行、生产管理标准的现实要求、未来的生活状况等息息相关,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提高职业素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二是在与企业职工的交往中体验劳动关系。合作能力是建立在现实的生产组织之上的,职业院校学生只有在企业生产组织中与职工共同劳动,才可能体会到各个工序之间、各个工种之间、各个班组之间需要处理的具体问题,自觉地融入到生产组织生态之中,而在学校教室中的学习组织生态与生产组织生态有着本质区别,很难培养出适应生产场景和具有实用价值的合作能力。三是通过客户的意见反馈深化质量意识。书本上的“质量”只是一个概念,而生产和服务现实中的质量体现在客户满意的程度,职业院校学生只有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接触客户,才能真正理解客户要求,并形成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最后以产品和服务交出高质量的“答卷”。
(三)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发展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实用技术人才的教育类型,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将生
产操作技能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培养掌握特定技艺的职业人”。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操作技能仍然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生产劳动效率的基本要素。这种特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教育不仅要靠教师(含师傅)传授间接经验,还需要在社会劳动中获得直接经验。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之外,培养专业基本技能是其突出的基本特征。
在劳动教育中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需要遵循以下几个重要原则:第一,显性知识深度运用原则。 职业院校的理论知识教学采用“必需够用”原则,目的在于将知识有效而灵活地运用于生产实践中,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创造知识运用的条件,与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宽泛性不同,职业院校的劳动内容需要在关联职业中聚焦,保证学生对职业活动过程实现“遍历”。第二,默会知识动态生成原则。职业学习是理论与实践双向交互的过程,既需要将教师传授的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又需要在劳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生成新知识;在劳动教育过程设计中,需要有学生的过程观察记录和实践反思,充分体现劳动内容的教育性。第三,教育目标开放原则。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生产劳动过程是动态变化的,越来越多的手工操作逐步地被机器所替代,学生既不能由于未来的技术变革而歧视现实条件下的劳动,也不能因现实条件的限制而忽视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第四,劳动内容有限范围原则。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目标性决定了必须合理规划劳动教育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防止个别企业将职业院校学生作为简单劳动力使用。
(四)促进“三教改革”趋于完善
由于一些职业院校缺乏对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阻碍了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效果。我国是一个具有所有产业门类的国家,有最为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也是构建“国内大循环”的产业基础。但是,由于学生缺乏应有的劳动观念,在钢铁冶炼、金属铸造、焊接、化工、轮机工程、矿山开采等劳动强度较大的产业劳动领域出现了技能人才紧缺的现象,相关专业的招生十分困难;为了逃避现实劳动环境,一些职业院校竟然搞起了“校内学徒制”,或是将顶岗实习环节虚置,甚至不惜弄虚作假,大搞形式主义。开展劳动教育,是深化职业教育“三教”
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首先,劳动教育有利于优化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结构。职业教育离不开来自产业界的兼职教师,这是国内业已证明的一条重要经验。在目前的师资现状下,劳动教育,特别是在生产现场开展的劳动教育应主要由企业人员担任,学校教师处于辅助地位。这种分工不仅有利于学生劳动经验的积累,也有利于专任教师实践经验的积累,是产教融合在微观领域的具体体现。
其次,劳动教育有利于深化顶岗实习改革。尽管职业院校都安排了足量的顶岗实习时间,但对这一环节的实习目标、实习内容、质量标准和考核办法缺乏详细规定,甚至出现了“有工作无学习”的现象。劳动教育明确了针对学生发展的教育目标,理顺了劳动与教育的关系,有利于顶岗实习过程的制度化、标准化和结构化,可以实现劳动过程与实习过程的紧密融合。
最后,劳动教育有利于加快推行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是在职业教育主
体方面的一种产教融合制度设计,而劳动教育则是在职业教育内容方面的产教融合活动设计。劳动教育作为一项国家教育政策全面实施,一方面可以打消学生家长对于学徒制培养方式的顾虑,将劳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突出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类型特征。
(五)促进“三全”育人体系趋于完善
传统的职业院校教育侧重于知识和技能教学,忽视思想道德的培养;侧重
于教学组织的作用,忽视学管组织和学生组织的作用;侧重于学校内部教育,忽视企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由于劳动教育自身 的复杂性,可以倒逼“三全”育人体系的逐步完善,调动学校教学系统内外、企业和家庭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育人质量和育人水平的全面提升。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同步对接,也有利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整体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在校内协同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学管组织和群团组织的教育作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些职业院校将人才培养看作教学管理部门的职责,尽管人才培养方案中强调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但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和实施,学生管理部门基本没有参与机会,学生更是缺少应有的发言权,人才培养方案实质上是传统教学计划的翻版。劳动教育的实施强化了学管组织和群团组织的教育作用,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实现和整体水平提升。
在校企合作方面,可以充分发挥企业的育人作用。学生劳动观念淡薄,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调研中,一位大型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曾指出:目前有些职校生别说干活,在车间站半天都做不到。 可以说,劳动教育既补上了职业教育的一块短板,真正反映了“做中学”的内涵,也让企业发挥职业教育主体作用有了具体途径。
在中高职衔接方面,可以充分发挥中职学校的基础性作用。按照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总体设计,中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发挥基础性作用,高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发挥引领作用。劳动教育将会对高中阶段的普职分流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也会强化中职教育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中职学校开展的劳动教育,主要作用在于为学生打下未来职业发展的思想基础、技能基础、认知基础和综合能力基础,是职业生涯中的一种重要里程碑。
总之,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并不是简单地打上一个“补丁”,而是在整个
培养目标实现中具有“凝结剂”的作用,对职业教育“三教”改革具有“催化剂”的作用,对现代职教体系构建具有“强化剂”的作用。通过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和科学总结,对劳动教育规律的认识也会不断深化,最终将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科学。
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有效形式
为实现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目标,需要合理选择劳动教育的有效形式,研究
设计科学的教育方法,制定规范的课程标准,并持续地进行绩效评估。从目前的需要和条件来看,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既包括显性教育、又包括隐性教育,既包括理论教育、又包括实践教育,既包括标准性教育、又包括非标准性教育。只有采用多种教育形式的合理组合,才能实现劳动教育的多重目标。 劳动教育应重点针对 “巨婴现象”、吃苦耐劳品质缺乏、排斥艰苦行业和岗位等现象,以态度转变和正确价值观的确立为基本导向。
(一)专题式劳动价值教育
专题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树立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形成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价值取向。从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来看,劳动专题教育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劳动对职业发展的作用;劳动内容与劳动对象;劳动工具;生产技术与劳动技能;劳动组织;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融合;劳动法律等。专题教育应该主要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导探索。
专题劳动教育既要与思政课程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又要保持相对独立,突出劳动价值观的培养。 师资问题是当前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应采用“专兼结合、逐步提高”的解决原则,专任教师应由具备企业工作经验的校内教师担任,兼职教师可以从企业宣传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和劳动模范中聘任。国家教育部门应该尽快组织精干力量,统一编制《职业院校劳动专题教育课程标准》和规划教材,为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
(二)融合性生产劳动教育
将劳动教育与生产实习相融合,是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最具典型特征的教育
形式。职业院校生产劳动教育可以采用三种具体形式:一是将企业顶岗实习与
劳动教育相结合,以劳动教育补充、丰富、优化顶岗实习内容,以顶岗实习作为劳动教育的一种常规形式, 实现专业技能与劳动素养的同步提升,强化知行合一、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技能训练和公益性生产劳动,如金工实习、机电设备修理、仪器设备安装调试等;三是以学徒形式在企业完成生产劳动,学习过程与劳动过程合二为一。
以学徒和实习方式安排劳动教育,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和实习方案中预设
劳动内容及时间安排,以二维表方法找准实习与劳动教育的结合点,实现劳动教育目标和实习目标、 培养目标的相互促进, 避免因劳动时间过长而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由于学徒活动和顶岗实习活动是在企业进行的,校企之间应该签订规范的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分工,确定劳动岗位和劳动内容,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同时,应该注重企业的学徒条件和实习条件建设,企业应该具备数量充足的指导教师,一般应为正在建设的产教融合型企业。
(三)活动式公益劳动教育
社会性的公益劳动活动是劳动教育的有益补充,可以结合青年志愿者活动,由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公益劳动应该尽可能结合专业特点,既为社会提供高质量服务,又能促进学生专业素养提升。譬如,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可以开展家电修理、路灯修理、学生公寓电气故障维修等活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到养老机构义务照顾老人,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到农村帮助农民进行新型民居建设,等等。
开展公益性劳动应该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既积极、又稳妥,防止出现意外事故。为了保证服务质量,应该进行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技能训练,并制定相应的服务活动方案。为保证公益性劳动活动的效果,应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本专业公益劳动的主要范围和基本形式,合理安排公益劳动的实践和地点,坚持就近原则、课余原则、节约原则,并配备责 任心强的指导教师,防止出现形式主义。
(四)补偿性生活劳动教育
职业院校许多学生受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开展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增强生活技能,是职业院校学生应该补上的重要一课。首先,所有学生都应学会宿舍内务整理,创造出一种文明的生活环境;其次,应该掌握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学会绿色生活、保护环境;再次,应该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不过度依赖“外卖”;最后,根据学校条件,适当开设一些烹调、茶艺、插花等生活技能选修课程,增强学生的生活能力。日常生活劳动是最基本、最经常的劳动教育形式,是专题劳动教育效果的检验和生产性、公益性劳动教育开展的基础,应该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守则》,并作为学生行为考核的重要指标。日常劳动教育主要在辅导员和班主任指导下完成,但学校全体人员和学生家长都具有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育内容,既关系到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也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密不可分。开展劳动教育,是职业院校深化“三教”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职业院校应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将劳动价值观教育目标和劳动技能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开展多种形式
的劳动教育活动,对其他类型教育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凸显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