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站点首页>>医教研究>>正文

加快探索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道路

2016年06月16日 00:00  点击:[]

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后,教育部启动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落实工作。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整个“十二五”期间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每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把这件事情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在现代职业教育总体政策设计过程中,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成为整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这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对整个教育改革发展做了全面部署,这标志着转型发展成为“十三五”高等教育改革的战略重点。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当前以及未来大家所关注的一个重点,也是当前各方面教育政策研究的聚焦点。

要看清未来发展的大趋势

一是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的核心就是要投资于人,要更加重视人力资本和教育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重构产业链和教育链。过去产业链和教育链是相对分割的,主要通过就业端口连接起来。想要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就要打破原来的产业链,要把人力资本这个最重要的创新要素加入到产业链中间去。实现这样的使命,就必须对我们自己进行深刻的改革。

二是新产业和新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现代学校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是技术进步这棵树上开的两朵花,现代学校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之间有着内在的血缘关系。今天我们面对的是技术水平和消费需求不断提高所联合推动的结构性改革,对我们来讲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挑战是指我们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还很难满足推动新产业、新技术的发展。机遇是指哪个学校如果能够抓住新产业和新技术发展的机遇,加快建立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发展机制,就有弯道超车、异军崛起的可能。新产业、新技术的发展,需要我们培养更多的新型先进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更多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更多技术、工艺和艺术结合型的人才。

三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走开放融合发展道路的趋势。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它特定的大背景。一是我们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性转轨,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通过层层计划和部门办学的机制,用计划来配置产业、科技、教育的资源。但是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原来的产教结合和科教结合的方式不再存在了。二是我们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里,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转变成大众化并向普及化迈进。精英化以后高等教育增量部分无疑主要是应用型和职业性的高等教育,但怎么办是个新课题。这两件事情结合起来就意味着今天进行高等教育结构性改革任务尤为艰巨和重要。我们的优势是,已经有很多高校作为先行者,做了很多重要的探索。转型发展这样重大的战略决策和三部委的指导意见,就是基于这些重要探索所总结出来的。实际上,这正是今天很多发达国家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中一项最为重要的举措,是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四是加快建设现代教育体系的大方向。为了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十二五”规划着重描绘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在“十二五”中,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着重描绘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中有现代教育体系的示意图,就是表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是最终迈向对现代教育体系的完整描绘。这个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应当具有几个基本特点:第一是面向全民的,教育面向的群体不再是特定的年龄段,而是所有的社会成员,特别是一线劳动者、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第二是充分的教育机会,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性,特别是加快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第三要建立教育——就业的旋转门,形成人才多样化发展的通道,这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入学制度、专业制度、课程制度、培养制度、质量评价制度产生革命性的影响;第四是要进一步打通社会成员纵向流动的通道。一个是要让家庭经济困难、社会阶层不利的孩子获得更加宽敞的上升通道;另一个是要让一线的劳动者、技术技能人才获得更多的上升通道,这是我们高校的社会责任。这个责任要高于我们常说的人才培养的质量、科学研究的质量、社会服务的能力。

五是教育信息化和全球化趋势。教育互联网和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传统的四维时空的教育变成了更多维时空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必然对教育带来革命。信息化进一步加深了教育的全球化。一是人的全球化流动,包括学生、教师的全球化流动;二是人才的全球竞争。每一所高校不管是地处上海、北京,还是偏居一隅,都需要在全球化的环境中审视定位、优势、弱点和未来。

所有这些趋势,都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不管是从经济社会、教育自身、科技进步的角度,还是从全球化的角度来讲,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已经处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需要新的思维和战略。

要以坚定的行动遇见未来

这个“遇”是相遇的遇,因为我们不仅要能看得见未来,还要真正跟未来相遇。

一是牢记我们的使命。我们的使命是要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来奠定人才基础。第二个百年的目标要比第一个百年目标艰难的多,因为它的实现将更多地要依赖于创新、依赖于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只有每一个高校都在创新体系中有所作为,涌现各个类型的创新创业人才,才有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才有每一个城市、乡村、企业的发展。应用导向的创新空间无比巨大,无限广阔,更是国家人民所急需的。如果我们坚持这样的发展路径,一样会涌现世界一流的技术创新大学。

二是坚定创造价值这个导向。创造价值是我们事业的意义所在。高等学校既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价值,又要为学习者创造价值。对应用型高校来讲,创造经济社会价值就是怎样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为当地的城镇化服务、为企业的技术进步服务、为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服务。创造学习者的价值,最重要的就是要给学生高质量就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在职人员的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国家要优先发展教育,是因为教育有着最大的价值创造力。但高校要办好学,不能认为国家的投入是理所应当的,唯有创造价值,才能分享价值。

三是抓住校企合作平台建设这个突破口。高校要在转型发展中要对学科专业进行结构性改革,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抓住切入产业链、创新链的重点,集中力量和资源形成产教融合发展的高地。在校企合作重点平台的建设中统筹学科教育、继续教育、技术创新、科技服务、社会服务这些功能,建设融合性、集成性、创新性、开放性的平台,争取当地政府、行业企业的重点投入和支持。校企合作不能被简单地看成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或者公益事业,校企合作的本质是大家互利共赢的合作。高校要跟企业、地方互利共赢,意味着高校自身要有创造价值的能力。

四是要以产教融合方式更新再造人才培养流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涉及学校治理、学科、专业、课程、教学等各个领域。比如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怎么真正实现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流程的更新再造是一个高度科学化、精细化的工作,需要对社会需求、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的研究,需要对职业能力模型进行科学建构、对知识和能力的形成进行递进式设计、始终如一地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实现螺旋式上升,需要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并根据人才培养流程配置资源。这项改革尚未真正被破题,前面的路更是永无止境。

五是要守住我们的底线和良知。很多专家学者对什么是教育、什么是高等教育有很好的意见,这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但是我们常常容易忽略一条:这些理论上的建构都没有学习者的评价重要。我们也需要认真倾听社会公众、行业企业是怎么看待教育的。他们对教育的很多批评都有失偏颇,很多时候不那么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但是,懂教育规律、人才规律不是他们的事情,是我们的事情,更何况我们对这些规律的认识还需要不断反思和深化。重要的是,他们是有权利批评我们的。倾听他们的批评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反思和改革的动力。

转型发展的真正问题,不是叫不叫职业教育,更不更名为大学,能不能申请到硕士点等等。对政策设计者来说,设计利益机制一定是重要的,也是今后推动转型发展的重点。但对教育者来说,更重要的是每年9月份看到很多智力普普通通、不那么出众的新生来到校园的时候,想着四年以后他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走出去,他的人生会否幸福,他将为这个社会贡献什么。

(摘自:《中国教育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