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站点首页>>医教研究>>正文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改工作机制与推进策略

2019年06月26日 10:09  点击:[]

经过从举旗起步到法律地位确定、从规模扩展到发展方向定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进入从示范引领到全面质量提升的阶段。①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需要统筹构建质量标准体系、执行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这既离不开政府的深度支持、行业的具体指导和企业的广泛参与,也离不开高职院校办学主体地位的保证提升。近年来,教育部围绕增强高职院校办学主体地位,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等文件,积极引导高职院校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主要围绕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的影响因素、运作机制和推进策略展开探讨,以期为诊改工作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有益借鉴。

一、推进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的影响因素

合理推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管办评分离改革、增强院校治理能力。根据《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的内容,诊改工作主要包括诊断和改进两个方面。诊断是指教育行政部门或高职院校根据一定的原则方法,对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及其运作成效进行分析研判并提出优化对策的过程。改进是指在诊断工作基础上,围绕诊断发现的问题或不足落实解决对策、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过程。统筹推进诊改工作,要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

1.诊改理论。目前,学术界关于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方面的理论成果比较少见,在实践层面的探索有待继续深入。理论研究不足、导向作用发挥不显著,难免会造成高职院校文化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不能有效适应诊改实践的要求,这也是导致目前诊改工作实践乏力的重要原因之一,称为“理论惯习”按照王振洪教授的观点,理论惯习可视为高职院校现有的教育理论、观念和理念,已经内化到高职院校办学育人的思想意识结构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职院校办学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正是由于理论惯习现象的存在,有的高职院校将诊改工作直接理解为评估工作。尽管评估与诊改两者在目标指向上比较吻合,但在具体原则、内容和要求上还存在着很大差异。忽视两者之间的差异,可能会导致高职院校照搬评估工作的模式开展诊改工作。这种做法既没有充分认识诊改工作的独特价值和重要作用,也没有真正理解诊改工作的内涵特征和本质要求,势必影响诊改工作的有效推进,甚至会导致诊改工作的意图落空。因此,要高度重视诊改工作的理论研究,破除理论惯习的制约影响,保证诊改工作的实效。

2.诊改主体。围绕诊改工作,教育部通过制订指导方案来加强统筹,各省依托专家指导委员会来具体实践。由于办学思维定式的制约影响,很多人将高职院校视为落实诊改工作的唯一主体。本文认为,校企深度合作办学背景下的诊改工作主体,应该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包含了一系列要素及关系的概念性工具,用以阐明每个行为主体的战略逻辑”,即诊改工作主体不仅包括高职院校,也包括行业企业、学生和家长。这些主体会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构建、人才培养质量水平提升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一些高职院校借助国家示范校、骨干校和优质校等项目建设,实施行业企业深度融入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有效举措,实现了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相反,那些难以摆脱传统职教思想束缚的高职院校,要么与普通高校办学别无二致,缺乏高职教育应有的办学特色,要么在改革创新上裹足不前。因此,结合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诊改,高职院校要统筹考虑与行业企业之间存在的“经济利益、政策利益、社会利益、人才利益和文化利益”,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注重教师、学生、校友等利益相关者优势作用的发挥。

3.诊改过程。诊改过程是高职院校适应内外环境变化、应对人才培养复杂性、及时发现解决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动态过程。根据《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内容,诊改工作主要包括5个诊断项目、15个诊断要素和 37 个诊断点。有效协调这些项目、要素和诊断点,需要合理确定诊改工作的目标体系、主体、方法和对象等。目标体系是诊改工作开展的基础,主要明确诊改工作的目标取向、价值理念和内容范围等。诊改主体是承担诊改职责、落实诊改任务的行为主体,包括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和教师等。诊改方法是明确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实然状态与应然水平之间差距采用的方式。诊改对象是明确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要诊改什么。这四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组成诊改工作的主要过程。任何方面的缺失都会影响其他方面功能的发挥以及诊改过程的有序推进。因此,要树立整体观思想,抓好诊改过程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细致研究各内容环节之间的关系机制,准确把握诊改工作规律;树立动态观思想,将诊改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持续推动诊改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树立复杂观思想,合理把握诊改工作的动变特征,确保诊改工作的有序开展。

4.诊改保障。实施诊改工作目的在于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具体表现为高职学生经过接受高职教育系统培养,具备扎实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满足行业企业用人要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个目标的顺利实现有赖于全方位、全过程的物能保障。按照表现形态,诊改工作物能保障可分为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资源保障。组织保障是根据诊改工作实际建立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制度保障是建立与诊改工作相协调、与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相适应的制度体系;资源保障是提供诊改工作有序开展需要的经费投入、场所设备和工作人员。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国家示范校、骨干校和优质校建设项目的相继实施,不断促进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提升高职教育的办学水平,形成与普通本科教育并驾齐驱的发展态势。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三改一补”而来,职业教育办学积淀不深,加上在高等教育场域中位置不

利,没有多少制定规则的话语权,造成高职院校在高职教育争夺中很难获取更多的资源、政策支持,必然影响诊改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围绕诊改工作要求,创新理念方法,加强统筹领导,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全力保障诊改工作的物能需要。

二、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的运行机制

上述因素彼此交织、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定的关系形式,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诊改工作的开展。基于环境因素之间的特定关系,诊改工作机制应该从管理机制、协调机制、创新机制和优化机制等方面进行探讨。要促进不同层面运作机制的有机结合,形成合力,共同组成诊改工作运行机制的内容,使得诊改工作的运行机制表现出系统化、动态化和复杂化的特征。任何一个层面机制的缺位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其他机制的正常运作以及整个诊改工作的有序开展。

1.管理机制。诊改工作涉及的内容复杂、环节较多,涵盖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诊改工作、实现预期目标,需要高职院校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统筹协调各方面内容。从构成上看,管理机制应该注重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评价和优化等。合理制订计划是有效开展诊改工作的基础。按照诊改工作要求,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办学实际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现状,基于可实施、可操作和可达成等原则,合理制订诊改工作计划。科学设置组织机构是有效开展诊改工作的关键,高职院校要成立诊改工作领导机构和职能机构。加强工

作领导是协调诊改工作过程的各环节、要素和层面,有序推进诊改工作的重要保证。有效适度控制是合理推进诊改工作必不可少的管理环节。全面及时评价是诊改工作管理机制的重要内容,主要对诊改工作过程进行有效权衡、系统比对和科学评估,以便及时发现、解决诊改工作存在的问题,完善诊改工作举措,保证预期目标实现。这六个方面彼此影响、循环递进,组成管理机制运作的内容,决定管理机制运作的发展。

2.协调机制。推进诊改工作离不开高职院校内外环境、资源之间的协调互动,合理构建协调机制必须考虑协调主体、内容、方法和原则等。高职院校通常为诊改工作协调主体,在内部层面上综合协调各职能部门、院系开展诊改工作;在外部层面上协调与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取得外部环境支持,保证诊改工作的有效开展。然而,由于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的组织类型不同,在社会任务、价值目标和利益取向方面存有本质性差异,所以在合作理念、技术完善性、时效性方面难以形成共识和统一的理解。高职院校要采取有效途径,不断取得外部力量的支持。协调内容也可视为协调对象,主要指诊改工作的各环节、要素和层面,重点是人、财、物资源和信息。协调方法是协调工作采取的主要方式,包括局部协调、整体协调和重点协调等。局部协调是针对诊改工作某个环节或层面的协调;整体协调是对诊改工作整个过程的协调;重点协调是对诊改工作的重点环节、关键层面和核心要素的协调。高职院校可根据诊改工作实际,灵活选择协调方法,提高协调工作水平。协调原则是协调工作遵循的基本规范,主要包括系统性、绩效性和过程性等。系统性原则要求系统推进协调工作;绩效性原则强调协调工作的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过程性原则要求统筹把握协调整个过程。

3.创新机制。地方经济社会特别是主导产业的发展变化,不断催生从业者素质能力结构的变化,进而引起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变化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变革。高职院校要不断创新办学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更好地满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要。目前,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创新已经上升到战略层面,改革创新被视为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方略。 同样,推进诊改工作也离不开创新理念的树立和创新机制的构建。构建创新机制要重点把握两个维度:一是静态维度,明确诊改工作创新机制的组成内容。二是动态维度,了解诊改工作创新机制的运作过程、特点和规律,采取有效手段解决创新机制运作存在的问题和困境,确保创新机制的有效运作,不断为诊改工作提供有效动力。从经济学角度看,诊改工作是一种教育经济行为,从工作计划制订到实施都需要一定的资源投入,由此便形成诊改成本。在确保必要资源投入的基础上,合理控制创新成本也是诊改工作不容忽视的问题。

4.优化机制。客观而言,由于受多重因素的制约影响,诊改工作在推进过程中或多或少地面临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设计层面的,也可能是执行层面的,还可能是两个层面交织并存的。不同的高职院校面临不同的诊改问题,同一所高职院校在诊改工作的不同阶段面临的问题也有所差异。要直面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构建优化机制,提出解决对策。优化机制本意是一种完善机制,是整改问题、弥补不足的机制,具有目的性、整合性和持续性等特征。作为诊改工作运转机制的组成部分,优化机制有助于优化诊改工作的思路、方案、内容

和途径等,必须强调统筹兼顾。但是,仅有统筹兼顾是不够的,还要防微杜渐,即依托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确保诊改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构建优化机制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明确优化工作目标,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积极吸纳有效方法,使得优化机制更加贴近诊改工作实际,不断提高诊改工作水平。同时,高职院校也可借鉴组织优化理论,结合诊改工作实际,系统构建优化机制,合理设计优化流程,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内在优势。

三、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的推进策略

梳理运作机制有助于从工作构成和原理层面,准确把握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的内在要求。为有效推进诊改工作,高职院校还应该结合运作机制构建情况,创新工作载体,探索适合诊改工作要求的实施策略。

1.明确诊改主体。开展诊改工作实际上就是突出强调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因此,要严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督导检查和质量问责,发挥教学督导问责在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中的核心作用,把教学质量、教学纪律摆在前面,预防质量事故发生,坚决严肃处理质量事故责任人,增强教职工的教学质量意识和理念,守住教育质量这条底线。要关注专业质量、课程质量、师资质量和环境质量这四个关键影响因子,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的积极性,持续营造关注质量、保证质量、提高质量的良好氛围。要及时发现总结诊改工作存在的问题,规范信息管理,分类有效处理,树立问题导向,严格质量管控过程,提高诊改工作水平。要积极探索各类诊改主体开展工作的有效模式方法,进一步增强诊改主体的主动性,注意研究行业企业在诊改工作中的职能定位,强化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

2.优化诊改内容。优化诊改内容是有效推进诊改工作的重要基础。教育行政部门要不断完善诊改工作制度和方案,统筹安排推进本地区高职院校的诊改工作,创新诊改工作体制,及时发布诊改工作报告,切实提高诊改工作水平。高职院校要贯彻落实诊改主体责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制订诊改工作计划,构建责任体系,坚持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确保诊改工作目标的精准落实。努力构建多方联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不断强化管理协调、注重创新优化,及时解决诊改工作存在的问题,有序推进诊改工作。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广大教职员工认真学习诊改工作文件和计划内容,熟悉基本要求,将更多精力集中到执行课程标准、抓好课堂教学上,不断增强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满意度,积极推动诊改工作的创新发展。总之,在教育行政部门、高职院校和教职工三个层面,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和举措,不断整合优化诊改内容,有助于诊改工作目标的推进和任务实现。

3.加强诊改保障。要完善诊改工作制度,成立诊改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明确各级部门的诊改工作任务。将诊改工作作为高职院校深化内涵建设、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抓手,落实各项扶持,积极创造条件,提供资源保障。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诊改工作队伍。学校、各职能部门和院系都要有专门的负责人员,鼓励优秀教师或管理者兼职从事诊改工作。对于从事繁重的诊改任务、肩负重大责任的工作人员,不仅要从生活、工作上给予关心,更要在政策待遇方面予以适当照顾,从根本上保证诊改工作的有序

开展。要细化诊改工作内容,设计诊改工作流程,分析诊改工作风险,制订风险应急预案,加强职教理论培训,提高诊改工作队伍的理论水平。同时,要为诊改工作开展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把优化环境作为推进诊改工作的重要任务,结合诊改工作实际做好宣传动员,加强诊改工作目标管理,及时解决诊改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4.突出诊改总结。诊改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全面的工作总结。在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利用人才培养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动态监控人才培养过程,全面掌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作状态,集中分析诊改工作存在的问题,切实提升诊改工作水平。作为高职院校的主管部门,各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要认真总结本地区各高职院校开展诊改工作的经验,发现先进典型,梳理有效举措和做法,做好宣传交流学习,不断提升本地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的水平。重视诊改理论研究,健全诊改工作理论体系,不断为诊改实践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及时发布诊改工作报告,构建诊改工作信息平台,提高诊改工作透明度,使得社会各界能够充分了解诊改工作进度、效度,推动高职院校不断总结诊改工作经验,提高诊改工作绩效,更好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