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站点首页>>医教研究>>正文

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路径选择

2019年09月27日 08:53  点击:[]


产业融合是全球经济增长和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对一线劳动者或一线管理者的要求从专业化、专门化转向更加综合、全面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以专业群建设为着力点和突破点更好地适应产业 融合发展的需要已成为高职院校的共识。20192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双高计划是继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之后又一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在新时代的内涵提升、确立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巩固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具有重大意义。而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围绕各类经济带、产业带、产业集群和产业融合发展,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群。在对现有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情况进行调研中发现,有的高职院校对于专业群建设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不够清晰,专业群建设只是简单地把几个专业捆绑在一起,仍然按照单个专业建设的思路进行专业群建设;有的忽视专业群建设的多样性和适宜性,试图用一种模式统一学校的所有专业群建设;还有一些高职院校关注专业群建设的路径,但没有把专业群建设的具体机制作为关注的重点,因此较难实现专业群的动态和长远发展,导致专业群建设有可能与高水平的预期有一定的差距。为此,有必要对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路径加以研究与探讨。

一、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专业群建设的区别

专业群建设与专业建设不同,专业群建设比专业建设更加复杂,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专业群建设更有利于整合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在以往的专业建设中,有两个问题比较棘手:一是专业建设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不同学校的同类专业缺乏特色;二是专业的优胜劣汰。虽然说,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专业,但是市场具有盲目性、短时性等特点。专业志愿填报人数并不一定和专业实际就业需求完全对应。而这两个问题,通过单纯的专业建设较难处理。专业群建设能综合考虑学校的行业、区域优势以及办学基础,围绕产业进行科学布局,以专业建设为基础进行资源整合。因此,专业群建设不仅有利于资源优化整合、共享和互补,提高办学效益,还有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更有利于课程、师资、基地等资源随着产业发展进行动态调整,有利于新专业孵化、旧专业资源的利用,减轻专业优胜劣汰的负面效应的冲击,从而整体提升学校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产业、行业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2.专业群建设能更加灵活适应产业变化的客观要求。专业从设立到规范,从孵化走向成熟,需要从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教学管理和技术等方面的协作和融合,形成相应的标准。专业发展越成熟,专业诸因素之间的协作越默契,标准化程度越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越能得到保障。专业的发展成熟和标准化需要时间,但时间久了也容易形成路径依赖,从而降低了专业应对产业变化的灵活性。专业群可以根据产业变化,利用群内广泛的资源,在培养过程中就可以对群内专业和课程进行灵活组合,及时调整。如学生完成专业群共享课以后,如果因为产业变化,专业群中某些专业的就业岗位需求出现下降,则可以引导该专业的学生选择专业群内 其他相关专业学习的方式,解决就业匹配问题。反之,若是专业群内有的专业发展形势很好,人才需求紧迫,可以吸纳专业群内相关专业的学生前来学习。这比起以往通过单个专业的适应性调整,或者个别专业的学生转专业学习,要快捷、灵活和方便得多。

3.专业群建设能更好适应产业融合发展的客观要求。相比于学科,专业更具有综合性特征,能更好地适应职业要求。但由于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产业也呈现融合发展趋势,职业分化也将不断加剧,专业边际日趋模糊,社会需要的人才更加偏向复合型,技术服务跨界融合日益普遍,即使是带有综合性特征的专业也很难满足产业融合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产业融合发展驱动高职院校必须运用专业群的形式把不同专业很好地整合起来,通过专业群建设来更好地整体把握产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应对产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4.专业群建设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职业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满足育人需求。目前,我们已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我国即将由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最大特点就是普通民众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显著增长。如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高职扩招百万,明确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普及化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一方面体现在接受高等教育群体的多元化,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接受高等教育个体的多样化需求。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在原来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寻求更加符合学生多元化、多样化需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学习有更多的选择性。以专业群为育人载体能更好地贯彻选择性教育理念,让学生在更宽的职业领域、更多的专业方向、更丰富的课程模块中根据自身发展和外部环境的需要进行选择,满足学生多元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同时,跨学科、跨专业的专业群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的广度也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高职院校专业群需要分类建设

(一)正确理解专业群的内涵

袁洪志认为,我国公布的高职专业目录中专业大类中的二级类

专业体系可称为专业群。但高职院校专业群如何规划和建设是由学院的行业背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学院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专业发展过程确定的,各院校专业群内专业的数量和分布并不与专业目录中的专业划分一一对应。黄影秋认为,专业群就是由一个或者几个教学水平高、就业情况好的重点专业,辅之以几个门类相近或者相关的专业组建起来的专业群体。张淑艳认为,专业群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的重点特色专业为核心,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或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李林认为,专业群指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服务面向与办学优势,围绕着上下游产业链或某一技术领域或服务领域,以具有明显优势或特色核心专业为龙头,由若干个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相关专业而形成的专业集群,并代表着学校的专业发展方向和重点。专业群中的相关专业可以按产业链组合,也可以由同一大类组合。从上面的分析可知,专业群服务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它可以跨学科、跨大类专业进行集群建设,专业群建设并不能完全以高职专业目录中的专业划分为依据。同时,专业群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专业核心,专业群因产业需要而设,既要考虑到具体的建设条件,也要考虑建设的模式和路径。专业群既可以是强弱互补的联合,也可以是强强联合,既可以是基础相通,也可以是因产业链而生。总括来说,专业群是一组结构有序、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专业或专业方向的集合,专业群的内在组成决定了专业外在的服务形式或者服务面向,不同的专业群有不同的建设模式。

(二)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主要模式

根据群内专业或专业方向的组成,笔者认为当前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主要有四种模式,即依托共同的基础、围绕核心专业、面向职业群、面向产业链等。作为学校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不同的条件和资源,不同的产业和社会需求,建设不同类型的专业群。

1.依托共同基础构建专业群。该类专业群通常具有共同的学科或者共同的技术基础。专业群通常具有公共的专业群基础课,在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能充分进行资源共享,同时,也能较好地支持新专业的开发。 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群,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动漫制作技术、移动应用开发等,这些专业都具有一些共同的技术基础课,同时在课程、师资、基地等方面不仅能资源共享,也能较好地支撑例如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等新专业的开发与建设。

2.围绕核心专业构建专业群。该类专业群是以教学改革成效明显、教学保障具有明显优势的核心专业为龙头来构建专业群,发挥龙头专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从而产生协同效应,促进群内专业水平整体提升。 如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国际贸易与语言文化类专业群,就是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龙头,集聚群内跨境电子商务、应用英语、应用日语等相关专业。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语言类专业的支撑,语言类专业的创新与突破更离不开国际贸易实务专 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因此,通过专业群的构建,有助于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与语言类专业之间的学科交叉、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3.面向职业岗位构建专业群。该类专业群主要针对某个行业相近或相关的职业岗位(群)进行构建,能较好地满足行业内企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并按照岗位群变化动态调整专业群结构。如广播影视行业,以其业务流程为主线,有新闻采编与制作、播音与主持、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影视制片管理、影视编导、摄影摄像、媒体营销等职业岗位群,可面向岗位构建影视专业群。在经济新常态下,云物大智等新一代IT技术对各个产业的冲击很大,带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快速变化,而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革新也往往会导致某一类岗位群岗位的减少甚至消失,因此面向职业岗位构建的专业群由于对职业岗位群的依赖,往往受产业发展的冲击较大,故不利于可持续、长期稳定的发展。

4.面向产业链构建专业群。该类专业群的构建通过分析产业链上的人才需求状况来构建链式专业群。依据产业链构建专业群,专业群服务领域相对明确,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从而更好地提升专业服务发 展的能力,更有利于形成学院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如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将现代纺织技术、染整技术、服装设计、服装表演、纺织品检验与贸易等专业以服装纺织产业链的形式构建专业群。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根据中药产业特点,以中药材种植养殖、中药材初级加工、中成药生产和中药流通等构建基于中药产业链的专业群。该类专业群能建立覆盖产业链的实训体系和师资队伍,在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同时凸显行业特色。该专业群往往跨越多个学科体系、多个职业岗位(群),因此其专业群构建的人才培养体系比较复杂和庞大,故导致其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和 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本较其他模式专业群的成本要高很多。同时,该专业群其人才培养规格往往是复合型、 创新型人才,专业群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必须以产业链深入了解为基础,并能科学、正确地归纳出其共性和个性的知识体系和技术技能框架,因此,实施难度比其他模式要大。

三、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长效机制

专业群建设是以专业建设为基础的资源整合活动,其着力点与专业建设有相同之处,但也与单个专业建设有很大不同。要实现专业群建设的目标,笔者认为要建设高水平专业群应从集成发展、综合改革、适应需求和协同创新等四个方面入手,并从管理机制、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上进行创新。

1.提升集成发展能力。提升集成发展能力指通过专业群资源整合与共享,实施平台课程、实训基地、师资队伍等共建共享来发挥集群效益,强化优势特色,提升专业群发展的实力。首先应根据产业发展实际,确定专业群的一岗多能、首岗适应、多岗迁移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底层共享、中间分立、高层互选的思路设计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其次围绕产业岗位按照专业、专业群分层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再次推动专业群负责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所形成的专业群教学团队建设, 强化专业师资的数量优势、结构优势和双师优势。

2.提升综合改革能力。提升综合改革能力指让群内专业各抒所长共同创新,发挥每个专业的优势,辐射带动群内专业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并在重点改革项目上共同创新,从而促进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和创新发展。专业群内的专业或多或少都有各自的优势,有的课堂教学创新性比较强、有的校企合作有特色、有的资源库建设较完善,组建专业群后可以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激发新思想、新方法的产生和应,实施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在学历证书+若干职

业技能等级证书、现代学徒制等重点项目上积极探索与创新。

3.提升适应需求能力。提升适应需求能力指以调整、优化、更新为重点,充分发挥专业群的滚动发展功能,激发专业内生动力,内外结合驱动专业快速适应产业发展。首先要根据产业发展的和区域经济实际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不断更新,淘汰老专业,开设新专业或者专业方向。其次要基于专业群构建课程、师资、基地专业建设三关键要素动态更新机制,围绕就业岗位的变化进行整体设计,将产业发展需求融入专业建设,整体推动课程体系-师资-基地专业建设关键三要素的持续动态更新。第三,要建立专业群内动态分流机制和选修机制,在强调就业针对性的同时,又能兼顾就业迁移,使得高等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

4.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协同创新能力主要指以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以专业群协作为基础,通过校、政、行、企多方深度融合,围绕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两条主线,打造技术技能积累高地,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5.建立与专业群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机制与质量保证体系。专业群要高水平发展必须建立与专业群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机制与质量保证体系。在管理机制方面,要建立与专业群相适应的组织架构、岗位职责及管理制度,如建立专业群负责人制、建立专业群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立跨专业课程团队、跨专业社会服务团队等等。要在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包括实训基地建设管理模式、团队管理模式、课程管理模式等。要建立专业群评价指标体系,实施专业、专业群的诊断与 改进,保证专业群建设质量。

新时代对高职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目标、新任务和新要求,专业群建设在新时代对于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促进内涵发展、强化办学特色上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