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站点首页>>医教研究>>正文

基于课程思政的劳动育人论析

2021年05月03日 15:20  点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求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为牢牢把握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优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动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攻建设有机融合,形成合力育人格局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劳动教育是对时代命题的必然回应

实现现代化,追求现代性是当前中国社会的重要任务。劳动确证和生成人类的本质,是人类全部现实生活的存在根基。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一直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对教育工作的要求,它是一门课程,更是我们必须要回应的时代课题。党的十九大擘画了建成现代化强国的路线图,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充分展现资本逻辑‘非常革命’的作用,又致力于消解资本逻辑的种种弊端,实现对资本现代性的时代超越是我们必须直面的重要时代课题。”当前,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能否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加快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激发千千万万劳动者发挥积极性与创造性,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性新篇

,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

高扬劳动精神的时代旗帜,全面加强劳动教育,培养“爱劳动,会劳动,能劳动”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是求解现代性困境的应然选择。现代性发端于以大工业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与劳动的对立是现代性问题的根源。马克思正是基于劳动概念的剖析,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双重批判,充分揭示了劳动对于人类社会的生存论意义,进而努力“以劳动幸福为基础构筑一种新的社会精神家园",为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确立了劳动解放的路径,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靠知识,必须依靠劳动,必须依靠广大青年。这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力量所在,也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力量所在。”劳动托举中国梦,高校作为中国共产党培养青年的阵地,责任重大。“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倾心造就“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且又红又专的时代新人就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

二、推进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建设协力同行

劳动教育是课程思政的应有之维,劳动教育和课程思政统一于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价值输送,通过深入挖掘备类课程的思政资源,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三全育人”的重要战略举措。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纳入党的教育方针是对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核心价值的回归和坚守。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核心观点。马克思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并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劳动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能培育与劳动实践锻炼、全面提高劳动禁养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恩主义基础上,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人、锻炼人,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丰富了课程思政的新内涵,提升了课程思政的时代感,是课程恩政的重要抓手。

三、全面构建基于课程思政的劳动教育体系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资本逻辑蔓延的冲击下,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日益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部分大学生呈现出劳动价值取向功利化、劳动态度消极化、劳动能力弱化等倾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急需破解的时代难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构建培养“德智体美劳”人才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校课程要有劳动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劳动育人职责,知识传授与劳动价值观教育必须同频共振。新时代,将劳动教育融人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体现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和内容中,要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的原则,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教书育人规律,体现时代性、创新性、体系化和制度化。一是切实促进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相结合。将劳动育人纳入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中,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强化劳动导向,在专业知识教学中融入劳动元素,在专业教育中培育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挖掘相关领域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等劳动教育资源,构建特色劳动精神教育体系。二是切实促进劳动教育与实习,实践课程相结合。看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态度和劳动技能.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并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三是切实促进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课程相结合。探索构建基于不同年级差异化的劳动教育——嵌入式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施全过程、多元化教育方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自觉创新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和水平。四是着力提升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的保障能力。大力拓展实践场所,满足各专业各门课程多样化的劳动实践需求。采取多种培训措施,提升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教育主体的能力和水平。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多方强化安全保障,切实加强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结合的组织实施,使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成为青年学生坚定的信仰和自觉的价值追求。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