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美国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是世界一流的,每年有成千上万的中国学生去美国留学,攻读学士、硕士甚至博士学位。那么美国的教育究竟有何吸引人之处?美国名校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授是如何教授课程?带着这些问题,通过短期的美国之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亲身调研的基础上,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美国高校较之中国高校确实有着明显的优势。
1灵活的课程设置,启发式的教学方式
在课程设置上,美国大学的学生在学完两年的通识教育后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选择专业方向;而通选课程方面,学校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其他领域的课程。学生只有广泛地了解不同的领域,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发现自己的兴趣之所在。被采访的一位留美学生,主修新闻专业,但还选修了物理、数学、经济、财政等课程。而被采访的一位中国高校的资深外籍教师也明确指出中国高校在课程的设置忽略了学生的兴趣所在,缺乏跨学科学习的理念。另外,在美国几所高校发放的问卷调查也进一步证实美国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兴趣灵活地选译课程。美国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和课程感兴趣的比例高达88.57%,远超国内的36.07%兴趣是创新的源泉,而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重视学生的兴趣,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将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相比之下,中国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显得有些刻板,缺少灵活性和跨学科性,因而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方式上,美国高校的教授多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发现和探索问题。以法律课为例,美国高校主要是案例教学,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案例来教给学生,而不是直接告诉你一些抽象的概念;相比而言,中国部分高校上法律课主要是教师在灌输一些概念性的东西。美国高校的这种启发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这也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自由,教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质疑,学生可以自由打断教授的讲课,及时提出不懂的问题或者反驳教授的观点,学生之间也可以展开辩论。正是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怀疑精神。而在中国的部分高校,课堂教学大多是以灌输式教学为主。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或是做笔记,缺乏师生之间的一种良性互动和交流,导致原本对这门课程很感兴趣的学生由于对教师的授课方式感到失望,从而减弱了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影响了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方式自然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浓厚而自由的学术氛围,丰富的科研活动
在美国,学校为了鼓励师生之间相互交流,促进共同学习,开设各种研讨会和研讨班,让学生可以面对面和知名的教授交流。例如耶鲁大学的院长茶会(Master’s Tea),就是一种轻松而随意的谈话,学生在一种身心放松的状态下和院长以及国内或国际的杰出人物就各种话题进行直接的交流,他们会给学生提供许多有关学习和人生的宝贵经验。在耶鲁,研讨会贯穿了大学教育的始终。此外,美国高校还会举行一些小型的研讨班,把十几个学生集合在一起,让每一个学生提前去读一些文章或做一些调查,之后会把学生叫到一个小房间,教授会针对其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进行提问。这些研讨会和研讨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发现和创造。在我国的部分高校也设有大使讲坛,学院也设置了教授轮值,尽管这种做法的初衷是好的,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许多同学并不会积极主动去参与提问或与嘉宾互动,大多比较被动和消极,而且所邀请的嘉宾也不够多元化,学生很难与来自社会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进行交流和学习。师生之间的研讨在美国高校的大学教育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美国大学主要通过研讨课和辩论课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其比重占到74.29%,明显高于国内高校的24.59%。因此,能否促进师生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交流,营造自由而浓厚的学术氛围是决定中国高校能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美国,学校为了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会尽可能地为大学生提供各种课外科技创作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和组织优秀本科生在教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工作。科学研究的严谨训练以及一些适当的非规范训练,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创新精神和发散性思维,增强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例如,伯克利大学把本科生科研当作本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专门成立了一个“本科生研究办公室”,组织本科生的科研活动并提供服务以及为本科生提供各种科研机会。国内许多高校的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都明显不足,参与这类活动和项目的学生也比较少。在对待科研的态度上,我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相比也存在显著差异,国内的大部分学生是把这些研究活动当做一种任务来对待,而美国学生却是为了兴趣和爱好去参加,完全不是以奖项、加分为目的。因此,经过高校多年的培养和自身的实践,美国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自然远高于国内学生。
3先进的教学设施,雄厚的师资力量
网络化和信息化是美国高校的一大特点。美国教师十分重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并把传统的媒体与现代的媒体相结合应用于教学,如:胶片投影、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访问教学等。这些教学设施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增加信息量,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和增强思维能力。在美国的部分公共课堂上,教授采用三面播放的大屏幕进行授课,而且学生的每一个座位上都安了电源插孔,可供学生自己带电脑来学习,非常人性化。而我国许多高校的硬件设施相比美国还有许多不足,学校的多媒体教室比较少,许多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尚不具备,无线网络更没有得到充分应用,缺乏相应的网上授课平台,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网上资源也很少做到共享,信息相对闭塞。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高素质、高水平、有国际视野的教师队伍。在竞争激烈的美国大学,教师一般都具备博士学位,在科研方面受过良好训练,他们在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并把研究的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较高水平的授课内容。另外,为了不断提高师资水平,美国许多大学都设有每6年左右教师应到国外进修半年或1年的制度,以保证教师的素质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近年来,美国高校对本科任课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杰出的教授为本科生开设课程,其中不乏有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些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高、视野宽广,他们能很好地帮助学生了解相关领域最前沿的进展,激发学生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此外,他们的进取精神、治学态度、创新意识和研究方法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拓他们的视野,诱发他们的创造力,对学生一生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4重视实验和实践教育,面向社会需求
美国高校十分重视实验教学,因为只有在实际的操作中才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旧金山州立大学理工学院电气工程专业,学生有许多项目设计的实验。学生根据实验的要求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步骤。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往往要综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一些可能预料不到的问题或失败的原因,直到取得满意的结果。美国学校的实验室都是面向本科生全天开放。而在我国部分高校,同样是机电工程专业,虽然大部分的课程都有实验课的安排,但实验课的数量还是相对太少,很难让同学们深入理解,对于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显得明显不足。在实践教学方面,美国大学还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和社会的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和实习的机会。例如,斯坦福大学把硅谷工业园的实验室、研究站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使学生及时了解社会的需求和最新的科研进展,便于学生以后的创新和创业。我国部分高校的许多学院尽管也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实习的机会和单位,可是这些机构的数量和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美国的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国的高等教育坚持教学与科研活动应以市场为导向,面向社会需求大力开展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美国高校与企业建立了许多合作模式,例如,大学与企业合作建立科技园、成立大学与企业合作研究中心。科技成果的转化,不仅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而且大学也可以得到来自企业的丰厚的科研经费,进而增强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实力,这样高校和企业之间就形成一个持续的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美国高校比中国高校有明显的优势。我国高校要想建立世界一流大学,就需要学习和借鉴美国高校有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积极方面,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和长处,不断改进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摘自《中国高校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