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站点首页>>医教研究>>正文

关于发展医学相关类教育的思考

2014年06月16日 00:00  点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医学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医学教育体系。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卫生事业改革的开展,日益凸显出新的问题:对除了医生的培养之外的医学相关类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特殊规律认识不足;医学相关类教育的结构不合理,层次偏低,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医学相关类教育现有办学条件与发展规模不符。而对医学相关类教育规律、特点研究不够,发展难以适应需求是这些问题中的主要矛盾。

一、医学相关类教育产生的背景及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结构复杂、价格昂贵、专业性强、操作要求高的治疗仪器设备在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以帮助医师们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早期有效地防治。这些仪器设备的有效使用,一方面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采取有效的早期措施;另一方面也使得医生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不再是唯一的角色。除医生之外,护士、临床药师和操作各种仪器设备的医学相关类人员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一个以医生为核心的,容纳掌握各项医学相关类技术的医疗团队正在形成。这个团队结构是否合理、团队每个成员的水平,决定着医疗卫生单位的技术水平。团队的每个成员必须具备运用手中“武器”的物理或化学的知识和岗位能力,同时要有必备的社会学、伦理学等人文知识。这个团队中的每个成员为了患者的康复和健康,在医生的指挥下,各司其职。因此,在医生的培养之外,医学相关类人才的培养应运而生。医学教育已经从过去的对医生的教育,发展成包括培养医生和其他医学相关类人员的多个专业。我省1995年提出将医学教育中培养医生以外专业的教育称为相关医学教育(AlliedHealthEducation)。2001年卫生部、教育部颁布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将医学教育分为医学教育、医学相关类教育(后来又将护理、药学从医学相关类教育中单立)。我国经教育部、卫生部公布的医学相关类专业(包括护理、药学、医学技术、卫生管理)有18个,而有的发达国家,在20世纪末已经发展到上百个。从某种意义上说,医学相关类专业的发展,反映了一个国家现代医学发展的阶段,反映了一个国家的人民对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程度。我国对医学相关类人才的培养,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起步较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规模、层次、规格,还是种类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二、与医学教育对比看医学相关类教育的特点

与其他高等教育相比而言,由于医生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医学教育呈现出精英化、终身化、点多量小、培养费用高、职业性强、重视社会人文教育等特点,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而医学相关类教育与医学教育具有同样特殊的服务对象,因此特点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同时由于它们在疾病防治方面不同的职能,特点又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1.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医学教育中的学校教育是医生培养过程中的基础教育,其学制较长,准入门槛较高,被称为精英教育,办学层次比较高,学制也比一般专业要长。医学相关类教育学制则与其他教育相同,然而由于其今后的岗位是直接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因此培养的要求与医学教育一样历来严谨,但准入门槛较低,是大众教育。这一不同也决定了医生的培养和医学相关类人才培养的诸多不同。

医学相关类人才的培养,由于其培养目标的不同采取大众化教育的模式,其办学层次从中专、专科到本科都有,而学制也比医生的培养要短。对医学相关类教育而言,学校教育以岗位需求为导向,采用模拟设备培养学生日后必需的职业技能,实现与岗位要求的无缝对接,使学生毕业之后可以尽快顶岗工作。

2.同样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医生的培养,在学校教育阶段,教学手段重实验研究、临床观察、现场(社会)调查手段获取经验,以实践能力的优劣为主要评价指标。教学安排中理论课和实验课之比都在1∶1,实验课不仅是学生掌握、了解课程知识的手段,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一种科学、严谨的职业习惯和探索研究生命的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以人为本观念的深入,病人的维权意识得到了强化,而医务工作者也必须采取更尊重病患的工作方式,从而在病人身上进行实践来训练学生的技能变得越来越不现实。因此,医学相关类教育也把教育教学重点放在了实践与能力的培养上,对实训基地和实验室的要求要尽量达到仿真的效果,以充分培养学生对于所学理论的操作能力,其目标是通过实践,使学生在校期间即掌握岗位所需的技能。

3.点多、量小与面广、量大。医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在校的见习和毕业实习。与其他专业相比,医学类专业办学规模受区域人口、医疗单位的多少和病床数的影响,没有一个政府和个人会为教育而增设医疗卫生单位和病床数。因此,形成了医学院校布局点多,而学校规模不大的格局。

以前的医学相关类人才的培养和医生的培养一样,受到临床规模的限制,也是点多、量少的培养。而随着社会对医学相关类人才需求的逐步扩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医学相关类人才的学校开始引入各种模拟设备,以达到训练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同时这些模拟设备也使得规模化培养成为现实,甚至一些专业出现了规模优势———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培养规模的扩大,教学所用的模拟设备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办学成本得到有效的降低,很多培养医学相关类人才的学校实现了规模化培养。

4.培养费用高。在培养费用上,由于课程多、师资多,实验实训所需的费用也很高,因此医学相关类教育与医学教育一样,培养费用都远远高于其他专业。然而,两者的培养目标又有较大的差异,医学教育是为培养一个合格的医生打好基础,医学相关类教育则是为了培养岗位所需的人才,需要大量的模拟设备和易耗品的使用,而往往这些模拟设备和易耗品所费不菲。

5.职业性强。医学教育和医学相关类教育都带有强烈的职业教育特点。家长、学生不会单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而来学习,国家和个人也不可能仅仅为了提高国民素质而多办医学专业或医学相关类专业。不从事与医学相关的工作,学生的知识、技能就无用武之地。毕业之后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实现对口就业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更为重要,体现出较强的职业性。

6.社会人文知识的支撑。由于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学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医疗卫生的诊疗对象也由原来的“病”转变到了现在的“人”,这意味着医疗卫生工作必须更多地考虑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在从事医疗卫生服务时要更加突出人性化和社会化。因此,除了必须具备原来意义上的职业技能之外,对于病人的态度、对于医务工作的态度,在职业素质的培养中逐步放大。同时,依托社会人文素养教育,提升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对医学相关类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观念

1.转变缺医少药条件下形成的思路和工作方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除极个别地区外,我国传统意义上的缺医少药状况已不是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医学相关类专业也随着医学的发展不断增加新兴专业群,大力发展医学相关教育已成为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必须尽快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医学相关类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特殊性。在缺医少药的历史阶段,医学教育的探索成功解决了全国十几亿人口的就医问题,已经创造了一个奇迹,而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健康需求的不断扩大,医学相关类人才供给的相对不足已经日益明显,医学相关类教育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虽然与医生的教育相比,医学相关类教育是大众化教育,但培养的人才同样处在直接为病人服务的第一线,因而教育教学模式要反映专业的特点,培养的人才掌握的理论知识应该是够用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学校教育中贯穿着对职业素质的养成,必须体现实用性、操作性和服务性。由于医学相关类教育培养目标有别于医生的教育,因此在培养模式、培养方法等层次和方面,不应该也不可能套用培养医生的教育方式、方法;承担医学相关类人才培养的院校,不能像承担医生教育的院校那样,把重点放在学科建设上,而必然要把建设和发展的重点放在面向职业的各个专业上。

2.加强医学相关类的研究,正确界定名称和分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对于自身和家人的健康也更加重视,纵向上,从以前的“生后”—“死前”到如今的“生前”—“死后”;横向上,从以前有病才就医,到现在的日常保健、定期体检、病后康复等各个环节,这些都使得一些原本不被列为医学类的专业纳入了人们的视野,如眼视光和口腔医学治疗技术。而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一些高科技的诊疗仪器开始运用在临床上,这也促进了一些新的医学相关类专业的发展,如医学影像技术和医疗仪器设备维修。

社会对于医学相关类教育的认识还不深刻,研究滞后,甚至于名称都不能够统一。其实,除了医生的教育之外,其他医学教育都呈现出较为相似的特点,所以可以并称为医学相关类教育。而对于将护理、药学单列开来的做法,只是由于这两门专业的发展更为成熟,在医学相关类专业中的比重较大而已。正确界定医学相关类的名称和分类,对于医学相关类教育和规律的总结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现阶段,相关医学教育体系至少可分为四类:(1)生物类(护理专业、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等);(2)化学类(药学专业、检验专业、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等);(3)物理类(眼视光技术专业、口腔工艺技术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放疗技术专业等);(4)社科类(卫生信息管理、医学文秘、医疗保险等专业)。

(二)经济发达地区有责任进行探索和研究

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的理想形态应该是具有超前性的。但事实上,市场的反应总是滞后,教育也呈现出滞后性的特点,即先有需求,后有对满足这一需求的人才的教育和培养,这就使得教育总是滞后,处理不好就会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达地区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超前研究,走医学相关类教育的探索发展之路,研究成果可以为其他大部分地区的医学相关类教育提供“前车之鉴”,有利于积极、稳妥地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学相关类专业,促进现代化医疗卫生机构健康发展,这是时代赋予经济发达地区的特殊责任。

(三)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是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重要而又特殊的组成部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应占有一定的比例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是教育部挑选出的具有示范作用的优秀高职院校,这些高职院校将享有国家的更多倾斜政策,分别在各行业中担当起“先锋队”的角色。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在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也应该在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中占有一席之地。示范性院校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大提高,特别是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将带动卫生类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的医学相关类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卫生职业院校在总体上实现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一批认清医学相关类人才培养发展形势的院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医学相关类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就目前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而言,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对医学相关类人才的需求,更无法满足其长远发展趋势的要求,同时,相对弱小的卫生职业教育,凭借其自身力量,尚无法完全步入发展的良性循环,因而期望得到政府和社会更多的关心和扶持。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方面亟需办学经费投入等方面的直接、近期支持,以解决眼前的急、难问题,同时也希望在政策、信息等方面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五)建立各类医学相关类人才培养规格、准入条件和适合他们岗位需要的职业、在职培训制度

1.建立相关医学专业岗位的准入制度与标准。相关医学专业岗位的准入制度与标准的建立,对于相关医学教育具有指导性意义。可以帮助承担相关医学教育的院校规范专业设置,加强专业建设,也有利于政府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对于相关医学教育的健康发展与人才培养水平的持续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2.职业考试时间问题。医学相关类专业一直沿用医学的做法,采取工作1~2年后参加执业考试的方式。这就使得从事医学相关类教育的学校缺乏一种统一的培养和衡量标准,这既不符合国际惯例,也有违我国现行有关文件精神,因此应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在学生毕业当年即可参加执业考试。

3.专科层次的卫生职业教育将长期存在,但不是“断头教育”。卫生职业教育目前以中专、专科为主。专科教育在卫生职业教育中占到了相当大的比重。毫无疑问,专科层次的卫生职业教育将长期存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医学相关类人员接受完专科教育之后将不再有深造和进修的必要。由于医学相关类人才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由于人类生命的珍贵,更由于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虽然医学相关类教育和其他职业教育一样也以岗前教育为主,但是也具备了医生教育的终身性特点,因此毕业后的继续教育也是医学相关类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本科教育也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层次的提高,成为卫生职业教育尝试的另一个平台。发展医学相关类专业学校教育的同时,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建立相应的岗位培训资格制度,以不断适应岗位的要求和转入相近、技能要求不同的岗位需要。

(摘自“教育与职业”)

关闭